男人怎么能在家带孩子呢?“我带了6年!”
全职奶爸六年:一开始我的内心是纠结的
我大学毕业后在广东工作,最初从事外贸,后来到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读工商管理,研究生毕业后,在深圳一家外企做项目管理工作。
2011年因为孩子妈妈工作的原因,需要在深圳和北京之间做出抉择,最终我们定居北京。
2013年我们家老大楚楚出生了。我和楚楚妈两人都有工作,所以“如何带孩子”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楚楚奶奶年过七十,膝盖动过手术,行走不便,很难长时间照顾小孩;楚楚外婆要在南京照顾外公(外公医院退休后被返聘,工作非常忙)。
再者,我们对自己与长辈们融洽相处的能力,特别是养育孩子方面,觉得信心不足。
我们召开了家庭会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楚楚妈是外企高管,收入比我高,于是 ,从整个家庭的最大利益考虑,我辞职成为了一名全职奶爸,走上一条与绝大部分爸爸都不太一样的道路。
最初有不少纠结、挣扎和心理压力,内心隐隐认为男人回归家庭是一个贬值过程,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来自周围的质疑。
然而,这一路真正走下来,我才发现这是一段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和自我觉悟的过程。培养了孩子更培养了自己,教育了孩子更教育了自己,成全了伴侣更成全了自己。
圣严法师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回望过去,我感谢我有机会可以用几年的光阴,时时陪伴在我们家两个“小菩萨”身边和她们共同成长,她们让我领悟了不少生命智慧。我不禁由衷感谢命运的安排。
谁说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内”?
提起全职爸爸,不少人冒出的第一个疑问是:男人怎么能在家带孩子呢?
一直以来,“男主外女主内”都是主流的角色分工。其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和人性特点大体决定了社会结构。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体力先天优势的男人必然主外,生娃先天优势的女人必然主内。
然而进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人工智能社会以后,科技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现在是多元结构并存、多种方式可选的时代,女性或者男性可以根据各自家庭的条件,进入原来泾渭分明的所谓男性领域或女性领域。
虽然整个社会,全职爸爸的比率还非常少,但“男主外女主内”的固化思维,也慢慢地发生了转变。
这种转变最初也许只是特例,但转变本身包含了积极的态度和灵活的思维,我也非常认同这种转变,对我个人而言,要做的就是学习新知,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与时偕行。
当然,有也不少人质疑,就算男人可以“主内”,但你们能带好孩子吗?我认为能不能带好孩子其实跟性别关系不大,女性不也是从头来学的吗?
在我看来,育儿和职场也是相通,带孩子与在职场和同事和谐相处、与管理好一个团队所需的能力技巧是一样的,都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和人际关系构建,若想做好,不论男女都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刚开始,楚楚妈妈也是忐忑的。但她看到我通过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独自一人帮助她顺利完成坐月子后就坚信不疑了。
作为全职奶爸,从产房陪产、接娃回家、做月子餐,到清洗脐带、洗澡换尿片、抱娃哄睡,除了哺乳,我几乎把妈妈带娃所需要经历的一切都经历了一遍。
最初的几个月里,除了手忙脚乱就是身心疲惫,自己的体重也在一个月内骤降了10公斤,一切都是陌生的新知,但我也现学现用地走了过来。
同时,通过对“全职爸爸”的体验,我也理解了妈妈们的辛苦。
比如,在我们家,楚楚妈一肩要挑家庭和职场两副重担。最初给老大哺乳时因为经验不足方式不对,导致严重疼痛,她一边坚持母乳喂养,一边痛得眼泪大滴大滴地往下掉。这么多年来,她喂完老大喂老二,几乎从未睡过一个整觉。
产假结束后出差在外,第一件事就是询问酒店的冰箱是否可以帮忙冷冻母乳,到了机场还要不断跟安检解释携带冻乳的原因。之后,我们还遇到孩子幼儿急诊,发烧感冒,上吐下泻,不抱不睡等等各种各样艰难困苦的挑战,吃不好睡不好早已是平常小事。
当自己亲身经历之后,我才真正彻底明白妈妈们最初几年育儿在身心上经历的苦与累,远远超过爸爸们在职场上打拼的苦与累。女性辛劳付出的价值和意义被社会极大地低估,她们在家庭育儿中得到的社会认可和支持远远不够。男性们确实需要改变心态和观念,更多地理解和关爱女性,需要重新认识“母亲”的家庭育儿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不比他们追求的事业低,甚至在国家和民族的层面上,它的价值更高、意义更大。
育儿的心得
全职爸爸这几年中,对于如何养育孩子,我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也累积了不少经验和心得,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1. 遵从内心,拿回教育的自主权
同许多全职家长类似,自从楚楚出生后,我也阅读了不少专家权威的教育书籍,不过尝试过各种方法和理论后,发觉实际效果并不一定好。
不仅如此,看的书越多,心里的困惑也越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教养的迷思”中,而真正用心关注和陪伴孩子的时间反而变得越来越少。
后来我索性放弃,决定拿回教育的自主权,于是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孩子身上。
玩的时候全身心地陪两个孩子,看的时候认真看,听的时候认真听,我训练自己排除头脑中杂念,真正用心与孩子“同在”,共享同一场域,这时我反而常常创造一些适合孩子特点并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为此,我还由感而发写了一首打油诗:
天下父母费尽心,东南西北觅真经。
今日专家说此是,明日教授道彼非。
左左右右皆不适,兜兜转转步难行。
无为有为衡平艺,返听自心或可明。
2. 有为和无为,做有智慧的父母
作为父母,该做什么又不该做什么?教育中的“有为和无为”是一个常常被讨论,却又无法解释透彻的问题。
起初我在带娃的过程中也常常困惑,不知如何把握,后来通过对孩子的仔细观察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发现有为和无为还是有规律可循。
孩子们在当下展现出来的生命状态,实际上都源于过去的输入和内化。
输入源于外部,需要有为。这种有为其实就是营造一种适宜孩子现阶段特点的外部环境,这种有为越积极越好,越智慧越好。
内化则要靠自身,需要无为。内化本身是孩子自己的事,外部的介入和干涉越多,内化顺利完成的阻力反而越大,这种无为,越多越好。
比如,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楚楚对写字很感兴趣,于是在输入阶段我和孩子妈妈积极有为了一把。
家里有一面黑板墙,我们首先考虑了易得性,把粉笔和黑板擦放在最显眼和最方便拿到的地方,然后在黑板上写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她经常听到的一些字。
过了一段时间,楚楚开始留意起黑板上的字,而且会主动问某个字应该怎么书写,我便按她的要求写。但有时难免会产生趁此机会“推一把”的冲动,想让她多认些关联字,结果她扔掉粉笔跑了。
后来我学乖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孩子不主动问,我绝不主动说。没想到这种“无为”的方式反而大大促进了她学习的内化过程,她的自信心变得更强了,主动来问我的次数多了,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
3. 育儿先育己
孩子的生命状态就像一块超级海绵,外部环境中的一切,无论正面的负面的,统统都被吸收,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因此,说一千道一万:教育孩子前先教育自己。
有一次我在小区等孩子妈妈下楼,一辆汽车从身边驶过停在楼前,熄火后一只空瓶忽然从驾驶室里飞出,然后一母一子下了车上了楼。几天后,我又遇见了那个小男孩,嘴里吃着零食,手中包装袋空了便随手扔在地上。
这两个场景给了我不小的触动。
从那以后,我开始不断反省,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们应该具备的德行或能力自己有没有首先做到?
要求孩子遵守家规不可以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的时候,自己是不是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
要求孩子们在电梯门口礼貌谦让先出后进的时候,自己独自一人在其他同样场合是否也能时时做到?要求孩子们遇事要心平气和、少发脾气,自己是否也同样可以控制和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呢?
我相信身教的力量远大于言教,孩子通过父母“做什么”学到和感悟到的,会比父母“说什么”来得更深刻、更长久。如果我们不断地修身趋于完善,那么孩子自然会受到熏陶和影响,也会不断自我修身趋于完善。
爸爸带大的娃有啥不一样吗?
常有人问我:“爸爸带大的娃有啥不一样吗?”
我仔细琢磨,除了男性角色天然自带的更多理性和阳刚会给孩子一些不同外,若想更好地回答问题需要增加一些前提。
如果大部分时间只有爸爸或妈妈一方带娃,另一方基本缺位的话,那么爸爸带大与妈妈带大的娃应该会有明显的不同;
如果一方主导,同时另一方也积极参与,也许时间有限,但参与的质量很高,那么孩子无论由谁带大,应该都不会有太大的不同。
我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完整的家庭内部,老天似乎给予一种自动的阴阳平衡机制,难以觉察的力量会把家庭关系带向平衡。
这种情况在我们家里十分明显:当妈妈在某种场景中对孩子表现出过于宽容或者溺爱时,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其他方面变得比较严格;而当妈妈在某种场景中对孩子过于严厉时,我又会不自觉地变得柔和。
对此我仔细体会,发觉其中蕴含了深刻道理,也给了我极大启发。天地自然有一种内在的阴阳平衡机制,损有余补不足,体现在人道上,在家庭中亦是如此。
孩子由谁带大,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能缺位,阴阳平衡,完整家庭里不能只有母亲的角色或只有父亲的角色。
如果父母在各自的本位上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家庭自然会趋向一种平衡状态,孩子也自然会在自己的本位上平衡健康地成长。
我也理解,爸爸们在职场上努力打拼确实时间精力有限,造成不少家庭出现丧偶式育儿。
但如同一场大病后会比较容易意识到身体健康的价值一样,家庭育儿往往也是由小问题积少成多,最终失去平衡。炸弹引爆后,我们才能意识到另一方有效参与的重要性。
因此,不论父亲还是母亲,都应该带着更多的觉察,给予家庭和孩子更多的关注和陪伴。
如何“治疗”我们的焦虑?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那时全社会物资匮乏,买米凭粮票,买布凭布票,没有电视、洗衣机、冰箱,一年只有春节才能吃到一次鸡肉。
父母都忙着谋生养家,孩子基本散养,自由度比较大。他们没有多少时间精力对我的学习进行指导,日常生活德行方面的教育主要靠身教,极少言教。
而如今,育儿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相比从前的放养,现在的父母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注,对孩子成长中的每一步都不敢掉以轻心,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焦虑。
这种今昔的对比背后隐含了一些潜台词:焦虑和担心主要源于时代和社会这个外境,社会大环境才导致了现在的问题,而家长的内在认知不是主因。
表面看似如此,但仔细思考其实不然。好的教育理念、教育规律和教育方式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深刻认知之上的。
人性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不会因为时代的不同有多少变化,古圣先贤对人性洞察后提出的“小儿修安,少年修诚,青年修正,中年修明,老年修得”,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到今天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变化。
所以减少焦虑主要从改变父母内在的认知入手,而不是外境。内在认知的改变又主要表现在信心上和价值观上。
首先,我们要坚信孩子生命的自我发展是天赋本能,它与饿了就想吃,渴了就想喝是完全一样的。
专注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各种能力都蕴藏在这种自我发展的本能之中。既然是本能,就应该宽松一点,放手一点,无为一点,相信孩子自己会根据天赋的节奏自我发展。
其次,如果我们认同物质富足属于生活层面,快乐幸福属于生命层面,两个层面各自独立,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因,同时也认为快乐幸福比物质富足的价值更大,那么孩子看似慢一点,错过了所谓唯一的道路,但也可以从其他道路通达生命的幸福快乐,又有什么特别值得焦虑的呢?更何况,这种通达的成功案例在现实生活中一点都不少见。
成为全职爸爸教会我的事
如今,我已经做了六年的全职爸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退出职场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停止,通过这种机缘,定一定、静一静、安心想一想,重新思考生活、重新思考生命,确实能有所得。
曾经的我不知“止”,同大多数人一样,人生路上不停奔跑,做着加法,还想做乘法,只为获得更多更好。
然而物质生活的富足并没有带来精神生活的满足,真正的快乐幸福似乎总是既短暂又遥远。通过不断地反省和学习,我逐渐觉悟这矛盾背后的原因。
物质富足属于生活层面,快乐幸福属于生命层面,两个层面其实是各自独立的。
我之前人生的学习实践努力奋斗只是在生活层面。努力学习、考取名校、高薪职位、生活富足,而生命层面的学习实践和努力奋斗几乎没有,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难怪在生命层面会有诸多迷茫和困惑。
全职带娃让我进入另一种生活方式,让我能近距离仔细观察孩子生命发展的过程,这种细致观察让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感悟。
当仔细观察小孩子的生命状态时,就会发现她们非常容易进入快乐幸福的状态。树上的一片小嫩叶,路边的一只小蚂蚁,屋前的一个小水坑,无论多么简单的外境,她们内心的快乐幸福总是那么容易在当下鲜活地呈现。
而这正是我这些年全职带娃得到的一个巨大收获,孩子教育了我,启发了我,让我明白生命层面中的快乐幸福正是源于活在当下,内求,无分别心。
有时觉得真是讽刺,小时候本有的快乐幸福的能力,长大后却努力通过外求把它遗失,然后人生路上几十年努力奋斗四处寻找,变得困惑焦虑,最后回到家里,才觉察到原来答案就在孩子身上,自己只需要重新拾起、向孩子学习就可以了。
目前,我正在参加一个三年制师资培训项目的学习,希望未来能投身教育事业,或成为一名学校老师,或开办一所小小的书院,不仅能帮助到自己的孩子,还能帮助到更多的孩子共同成长,为新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撰文:楚楚爸
北京全职奶爸
简简单单生活、认认真真做事、明明白白做人
共有 0 条评论